臉像發(fā)面饅頭,還能修復嗎
這兩年有個熱詞——“饅化”,用來形容臉部在各種原因下出現的腫脹感,類似發(fā)面饅頭。
尤其是早享受填充紅利的人,現在反而又因為填充不當,走上了修復去饅的道路:
饅化臉,是一種飽滿但皮肉分離的狀態(tài),沒有了原生臉應有的骨骼棱角,看起來“硅膠感”強。
好在,這種過量填充帶來的后果,現在也是可逆的,今天我們講饅化的種類和如何對應解決。

饅化的種類
首先,饅化有兩種狀態(tài):動態(tài)饅化&靜態(tài)饅化。
1、填充不當的動態(tài)饅化
是因為填充位置&劑量不當,導致人在做表情時,部分組織位置出現膨出、阻斷 。
比如填充得不好的淚溝&蘋果肌,大笑時眼下會直接被【高聳的蘋果肌】擠出兩條分離的線。
2、填充過多的靜態(tài)饅化
是因為填充過多,導致就算不做表情,局部也臃腫不自然。
自然的軟組織會扒在我們的表情肌上,但人為填充過多,會導致組織腔隙被撐開,卡在不自然的位置。
容易饅化的部位有哪些?
而從區(qū)域劃分來看, 上面部容易饅的地方有額頭、太陽穴、淚溝、蘋果肌,下面每個都會講,以及對應如何解決。
1、額頭
額頭本來就是沒什么組織的位置,基本是皮包骨,填多了會讓額頭跟眉峰連成一片,看起來像壽星公。
2、太陽穴
同理,太陽穴位置本身也是顳區(qū)微凹的結構,它本身就應該有坡度,如果填充不克制,造成太平甚至凸起,笑或者咀嚼時就容易有一塊動來動去。
3、淚溝
淚溝本來是一個凹槽結構,是自然長胖都不會膨起的位置。
但如果填充過量/填充不夠軟的材料,就容易在大笑時被蘋果肌抬起,凸出一條本來不存在的橫紋。
4、蘋果肌
蘋果肌,是顴弓上方的一片倒三角脂肪墊,而牽動笑肌的顴大肌在顴弓的下方。
因為這兩者太接近,所以一旦填充過量,蘋果肌壓到顴大肌的話,臉就導致笑不開,或者出現橫向的分裂紋路...無論哪種都會很臃腫。
饅化臉如何改善?
那無論是自然變胖or后天的填充饅化,修復的核心都是:減容。
可以是減肥、吸脂使用光電類儀器、打針溶解玻尿酸...這些都可以讓臉部輪廓重回輕盈。
針對不同的饅化,可改善的操作基本如下:
1、膠原酶
降解脂肪型&膠原蛋白類所引起的結節(jié);
膠原酶有外用/注射用制劑2種,可以溶解纖維化脂肪團,簡單來講就是打了膠原蛋白類后面有結節(jié)or不適的,可以打它融掉。
2、玻尿酸溶解酶
針對過量注射玻尿酸導致的結節(jié)、腫脹;
玻尿酸溶解酶對玻尿質酸有水解作用,可以溶解玻尿酸, 打多了玻尿酸的/玻尿酸產生位移的,可以打它來溶解。
免責說明:本文由網友自由發(fā)布,如有侵權,請聯系本網站進行刪除。